8月25日,菏泽市委书记张伦在《学习时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菏泽:孕育生机一片》。内容如下:
菏泽:孕育生机一片
菏泽,古称曹州,清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,因南有菏山、北有雷泽,赐名菏泽;传说是伏羲之桑梓,尧舜之故里,先为商汤之京畿,继属曹国之疆土,《史记》谓“天下之中”。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,牡丹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,深深刻在了菏泽人骨子里。千百年来,这片土地虽饱经沧桑、几经沉浮,生生不息的菏泽儿女始终脚踏实地、逐梦前行,用不懈奋斗创造了一项项奇迹,书写出一个个绚丽篇章。
(资料图)
(一)
菏泽兴,源于水之润。
菏泽因水而生,因水而兴。天下四渎,关其二;《禹贡》九泽,拥其四。翻开历史长卷,众多圣贤先哲在此居水而治,帝王将相在此成就霸业,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。相传伏羲于大野泽授渔猎、造八卦,开启华夏文明之源;帝尧“作于成阳”,制历法、兴禅让,施展雄才伟略;虞舜“耕历山,渔雷泽,陶河滨”,德服天下友善诸族;大禹“导菏泽,被孟渚”,成就泽被后世之功;商圣范蠡辗转至陶,“三致千金”富好行德;庄周濮水垂钓,逍遥游世归隐南华;孙膑运筹濮水侧畔,“围魏救赵”扬名四海;刘邦“即皇帝位氾水之阳”,开创大汉宏图伟业;曹植归封地鄄城,作旷世名篇《感鄄赋》后名《洛神赋》;李白、杜甫、高适、陶沔畅游孟渚泽,留下“琴台四君子”千年佳话。更有数不尽的贤才志士从这里走出、在青史留名,名师良相单卷、伊尹,相马大师伯乐,“武庙十哲”的吴起、李勣,农学专家氾胜之,廉吏良吏吴隐之、范希正,揭竿而起的王仙芝、黄巢、宋江,“纸币之父”张咏,文学名家王禹偁、晁补之,“儿科鼻祖”钱乙……这些浸润着菏泽水光灵气的名人故事灿若星辰。
大地茫茫,河水泱泱。黄河滋养了世代子孙,但也曾给怀抱中的儿女带来苦难和伤痛。据史料记载,自公元前602年至今2600多年间,黄河泛滥溃决1500多次,菏泽经历决口164次、改道12次。一次次日夜间沧海桑田的灾变,让滩区群众世世代代陷入“拉土、垫台、盖房、还账”的循环。然而,历经坎坷的菏泽人在每一次洪水肆虐、田园庐舍荡然无存后,都顽强地站了起来,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。
党的恩情深似海。在党中央关心支持下,菏泽举全市之力,历经5年鏖战,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场世纪工程,圆了14.6万滩区群众千百年来的“安居梦”,也让滩区从“伤痕累累”到变害为利后的“万木逢春”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,今天的菏泽,又迎来了因水而兴的新机遇。
(二)
菏泽美,妙在花之艳。
菏泽牡丹栽培始于隋,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。《曹南牡丹谱》载:“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”;清代文人余鹏年《曹州牡丹谱》载:“曹州园户种花,如种黍粟,动以顷计”;光绪十一年本《菏泽县志》载:“每当仲春花发,出城迤东,连阡接陌,艳若蒸霞”。
菏泽人民世世代代种花爱花、崇花敬花,牡丹文化已深深融入菏泽人血脉之中。从何应瑞“为语东皇留醉客,好教晴日护丹霞”的佳句,到蒲松龄笔下“葛巾和玉板”的传奇,菏泽牡丹文化在诗书经典传承中历久弥新。这里有星罗棋布的牡丹名园,有勤耕不辍的牡丹花农,有随处可见的牡丹元素,还有不胜枚举的画牡丹、雕牡丹、绣牡丹的文创作品,无不印证着菏泽人与牡丹结下的深厚情缘。
2013年11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来到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,同市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,对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寄予殷切期望。这些年,牡丹产业取得长足发展。2022年,菏泽牡丹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,带动群众就业10万人,牡丹已成为菏泽开启乡村振兴的一把“金钥匙”。
在菏泽,每逢春节都有几十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大江南北,那些将牡丹视为己出的农艺师,仿佛让牡丹通了人性,即便顶着寒风、迎着冰雪,也毅然绽放姹紫嫣红、孕育生机一片。作为牡丹的姊妹花——芍药也不甘落后,菏泽的“美丽经济”已从牡丹“一枝独秀”蝶变为牡丹芍药“双花齐放”。在巨野县农村,超过1万名农民以画笔勾勒牡丹芳容、绘就致富图景,他们创作的工笔牡丹画作品频频“出圈”,从过去的“下里巴人”登上了“大雅之堂”。《花开盛世》《锦绣春光》《冠艳群芳》等大型作品,先后亮相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、中国—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,《盛世长虹》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循环播放展示,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“牡丹桥”。
(三)
菏泽崛起,细看城之变。
殷殷嘱托,时刻在耳畔回响;后来居上,正是千万菏泽儿女的奋进方向。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,十年间,菏泽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、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市之一。
挺起“脊梁”,看产业之变。在菏泽这片土地的滋养下,步长制药历经二十多年,一步步长成参天大树。现代医药港吸引了一批知名药企进驻,体系完善、配套齐全、技术先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正在崛起。东明石化从一家地方“小炼油”起步,靠科技、靠创新,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。
守牢“粮仓”,看生产之变。1979年初,菏泽在山东率先探索“大包干”,继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,农民获得经营土地的自主权,农业生产积极性全面激发。1984年,菏泽粮食产量达到48亿斤,奠定了全国重要粮仓的农业大市地位。至今,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150亿斤,9个县区全部是产粮大县。菏泽,以勤劳质朴的气度、默默奉献的担当,矢志不渝地守护着国家的“粮袋子”。
建设“枢纽”,看交通之变。交通曾是百年来制约菏泽发展的突出瓶颈,现已转变为巨大优势。几年间,高速公路、内河航道、铁路等基础设施接连取得重大突破,机场、高铁相继开通,菏泽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。
不甘“落后”,看精神之变。近几年,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于脱贫攻坚、滩区迁建、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,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,打赢了一场场硬仗,思想观念明显转变,能力作风持续提升,干事激情竞相迸发,人心思齐、人心思干、人心思上的氛围日益浓厚。
牡丹盛开,不负时代。菏泽将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,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,奋力谱写后来居上崭新篇章。
(作者系山东省菏泽市委书记)
标签:
下一篇: 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