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北京城的历史源远流长,北京城的各种地名也是很有乐趣的,有用数字命名的,有用门命名的,有用坟命名的,也有用营命名的,还有用里命名的。不同的命名规则,体现了当时该地所处环境作用的不同,这些对于研究北京城的历史都有着很大的历史价值,本文主要说一下北京城大郊亭、百子湾、六里桥这几个地名的历史渊源。
大郊亭:
提起大郊亭这个地名,或许您不陌生,但要说小郊亭,您可能就不太知道了,其实他们是“孪生兄弟”,其得名已近千年。大郊亭和小郊亭都位于朝阳区的西南部,历史上确实有过两座相距不远的亭子。有文献记载,早在一千年前的辽代,大郊亭一带是一大片的浅水湖泊,水草茂密,野鸭野鸟成群,被称为“郊淀”。当时辽国的首都称“上京”,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。而今天的北京当时称燕京(也称南京),是辽国的陪都。“郊淀”位于燕京的东北部,相距不到百里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远郊区。辽太平六年(1026年),一位皇子到燕京的东郊打猎,当来到今天的大郊亭一带时,见这里的水草茂密,野鸭野鸟成群,很是高兴,仅半天的工夫就打了十几只野鸭子,临走时说以后还要来这里打猎。一位随从听见后,为了拍皇子的马屁,便叫人在湖泊的东西两侧各修建了一座凉亭,以供皇帝休息之用。因西侧的凉亭较大,故称“大郊亭”,而东侧的较小,被称为“小郊亭”,可那位皇子再也没来打过猎。
到了金大安元年(1209年),金卫绍王完颜永济也到此打猎,他觉得大郊亭和小郊亭这两个名字不雅,就给改成了大交亭和小交亭。没过多少年,元灭金,金中都被废,在其东北侧建成了元大都,大郊亭一带便是元大都的东南郊。一次,元帝文宗到此打猎,当他得知大交亭和小交亭原来叫大郊亭和小郊亭,是金朝人改的后,摇了摇头,认为现在的名字还不如原来的名字好听,于是又将名字改了回来,仍叫大郊亭和小郊亭。以后这一带的湖泊逐渐消失,大郊亭和小郊亭也被废弃,但作为地名却流传下来。
百子湾:
百子湾村南是百子湾路,原为土路,多曲折。村亦随之为称。又云,百子湾村地势低洼,只能种植稗子,故称“稗子湾”。后谐音今名。
六里桥:
因位于广安门外六里而得名,清雍正年间从广安门至小井村修了一条石板路,在距广安门外六里的柳巷村旁有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沟渠,宽约三丈,旱季可行车马,雨季水流成河,于是路修到这里便搭了一座石板桥,两侧装有护桥栏杆,远望呈弯月形,被称为六里桥。其位置在今天西三环路上的六里桥西端,乾隆年间又重修过。据传清末民初该桥被废弃,只有地名被流传下来。
标签:
下一篇: 最后一页